搜索
收藏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
時間:2025-02-12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邵桑 方冰
一年之計在于春。新春伊始是謀篇布局的重要節點。
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總量在全國往前趕、經濟增速在長三角往前趕、各省轄市經濟總量在全國往前趕。
如何實現“三個往前趕”?蛇年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工作日,安徽省委、省政府給出明確答案: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也彰顯出“起跑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的堅定態度。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最前沿和主戰場,區域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在全國創新版圖中占據重要一席之地。在科技創新這場競速賽、耐力賽中,全省上下“領跑”意識愈發強烈。
安徽的自信來自何處?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等重大機遇,為全省迎頭趕上、并跑領跑提供了“底氣”。站在經濟總量5萬億元的新臺階上,向“新”而行,以“質”致遠,更要奮力跑起來,步履不停、不斷邁進。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要把握大勢,抓住機遇。
作為唯一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國家戰略同時覆蓋的省份,優越的區位條件讓安徽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安徽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擁有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全國重點實驗室等一大批“國之重器”和各類“國字號”創新平臺200多家。
安徽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全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提質加速,正在由要素驅動加快向創新驅動轉變,由傳統農業大省加快向新興工業大省、制造強省轉變,由內陸腹地加快向開放前沿轉變,形成了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的生動局面。
根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安徽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7位,但與滬蘇浙粵相比還存在差距。發展落差往往是發展空間,必須積極搶抓戰略疊加機遇,放大優勢、補齊短板,把發展勢能轉化為跨越趕超的動能。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要發揮優勢,主動作為。
聚焦從“0”到“1”的突破。“人造太陽”億度千秒刷新世界紀錄,“祖沖之三號”實現超導量子計算最強優越性,“天都”雙星實現繞月編隊飛行,九韶內核軟件、超導質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術和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安徽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持續推動在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領域催生更多原創性成果。
實現從“1”到“N”的跨越。安徽打通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老樹發新芽”;發展壯大新興產業,讓“樹林變森林”;超前布局未來產業,讓“小樹變大樹”;以科技創新助力產業創新加速領跑,讓創新這個“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更高。
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的地方,一定擁有著肥沃的創新土壤、充沛的陽光雨露和豐盛的源頭活水。厚植創新生態,需要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夯實人才智力支撐,強化要素資源保障,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以創新“領先一步”帶動發展“領跑一路”。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要沖出氣勢,敢闖敢試。
新質生產力,新在新的科學技術、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產業形態,核心要義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安徽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容不得任何“等一等”“靠一靠”。
各地各部門要堅持干字當頭、創先爭優,凝聚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合力。站位全局,樹立領跑意識,謀劃實施一批撬動性強、牽引性大的平臺、載體和舉措,以點帶面打開工作新局面。打開腦洞,創新方式方法,增強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創造性。改進作風,創優營商環境,及時有效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引導和助力各類經營主體更好參與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5年各項工作的序幕已經拉開,始終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勁頭干下去,既要目標上“高人一籌”,激發“跳起來摘桃子”的斗志,也要動作上“快人一拍”,保持“跳”的狀態,快馬加鞭干,以安徽的“開門穩”和“開門紅”為全國大局作貢獻。
向“新”而行,一路春光正盛;以“質”致遠,跑出安徽速度!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講師團研究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高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