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學習強國”平臺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的傳播實踐
時間:2024-11-1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作者:李超 樊金坦
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黨的創新理論高效傳播是實現這一重要目標的關鍵。“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作為強化理論武裝和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經過5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新型傳播平臺和新型主流媒體,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宣傳陣地。
發揮資源優勢 實現理論的權威傳播
高度重視理論傳播和理論武裝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獨特的政治優勢,也是黨推動事業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傳播黨的理論必須堅守黨性原則,必須做到權威準確,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新時代對理論武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于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線,立足教育引導全體黨員、面向全社會公眾,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進一步整合創新理論武裝和宣傳教育模式,不斷擴大理論陣地空間,現有“要聞”“思想”“主題教育”“亮點”等43個一級頻道,涵蓋主要央媒、行業媒體、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刊等近1100家“強國號”,專門開設“理論”專題頻道,包含重要“文匯”“著作”“思想理論研究”“理論與實踐”等八個欄目,為理論武裝工作提供了權威、全面、系統的學習資源,推動理論武裝工作與時俱進、守正創新。
強化社群效應 實現理論的聯動傳播
社群傳播視域下,信息內容包含政府生產內容(GGC)、專業生產內容(PGC)和用戶生產內容(UGC),依托線上線下社群,優質內容互相激發、互相促進,在用戶偏好、數據驅動的基礎上定制化創作、精準化推廣。“學習強國”不斷適應新傳播生態,發揮社群認同感、歸屬感作用,充分利用PC端、移動端等傳播載體,連接各大主流媒體網站,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信息互通,以社會化、大眾化推廣工作為抓手,在網絡化聚集、移動端聚焦、社交化傳播上持續發力。圍繞黨政干部、學校師生等重點群體開展不同形式的推介活動,上線學習強國同學匯,開設同學廣場,組建“理論學習”“知識科普”等學習興趣小組,吸引用戶主動“曬動態、談體會、話發展”,營造“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進一步增加用戶黏性。通過“學習達人”知識競賽、“學習強國”進社區、“全民閱讀”等活動,運用網絡跟帖、評論、轉發、問答等形式聯動傳播,充分調動用戶參與熱情,集大家之言、發理論先聲,用“網言網語”講好“黨言黨語”,切實提高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能力,不斷發揮理論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積極作用,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堅強的思想保障。
融入生活日常 實現理論的沉浸傳播
全媒體時代,沉浸式傳播以人為中心、注重人的感官體驗,超越時空邊界,突出臨場體驗,讓受眾沉浸在理論傳播的氛圍里,進一步拓展傳播空間,提升傳播效能。為提升學習實效,積極營造“全員參與、全民學習”的良好氛圍,各地區創新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示范性強的“學習強國”線下體驗空間,結合理論宣講、志愿服務、文化活動等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設閱讀角、學習角等活動專區,打通了“學習強國”推廣使用“最后一公里”,讓“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融入人民群眾的學習生活。依托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終端,開設“學習強國”鄉村宣傳大喇叭,把鄉村振興的方針政策和科普教育、生產技能送到田間地頭,使隨時隨地學習理論成為可能。通過身臨場域、感官共振的交互方式,充分回歸人的傳播主體性,讓學習可看可聽可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成為用戶口袋中的“移動課堂”、學習充電的“資源寶庫”,推動黨的創新理論 “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重表達轉化 實現理論的創新傳播
做好黨的理論創新傳播這篇大文章,內容建設是根本,傳播方式和手段是保障,因此在理論傳播過程中要強化受眾思維,優化內容供給,轉變話語方式,創新傳播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傳播矩陣,讓受眾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平臺緊扣重大宣傳節點、熱點,“精準策劃、及時推出有體系、成規模的闡釋解讀文章、評論言論、音視頻微訪談,突出深度融合、短實新快,延伸創作理論產品,以多元形式吸引受眾,全面闡釋解讀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等思想內容,不斷壯大網上理論宣傳聲勢。結合大興調查研究要求,開設理論與實踐頻道,深層次、多角度發布闡釋各地區各行業實踐舉措,深刻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把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的方法論、干事創業的精氣神,進一步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讓黨的創新理論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轉化為推動事業發展的磅礴偉力。
責任編輯:王 敏
執行編輯:李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