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安徽石臺:奔著問題去 盯著問題改
時間:2024-02-04 來源:“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 作者:張敏
日前,在池州市石臺縣橫渡鎮璉溪村的皖南黃兔原種基地,研究人員穿梭在養殖場內,一邊觀察黃兔的生長狀況,一邊認真做好記錄。兔舍里,一只只肥壯的兔子活蹦亂跳,惹人喜愛。
“從第21天開始每周要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觀察生長速度,然后進行數據評析,以便更好地選種。”基地負責人汪勇介紹道。
2008年10月,汪勇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由合肥返鄉創辦安徽省義華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全面開展皖南黃兔品種選育和配套技術研究,采取邊選育邊示范推廣的模式帶動石臺縣及周邊農民發展生態肉兔養殖產業。
然而,如何更好地進行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讓皖南黃兔發揮實實在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直困惑著汪勇。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石臺縣人社部門在深入企業調查走訪時得知,汪勇想在基地設立博士后工作站。“這是好事,必須支持。”石臺縣人社局副局長汪建云表示。在市、縣兩級人社部門的積極奔走和爭取之下,2023年12月底,安徽省義華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獲批設立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工作站將從省外引進博士2名,在公司技術專家趙輝玲研究員指導下開展皖南黃兔品種繼續選育和配套技術研究。重點研究富硒皖南黃兔生產和皖南黃兔產品加工技術難題。”汪勇說,下一步,將依托國家級皖南黃兔新品種優勢和博士后工作站研發平臺技術,逐漸形成品種選育、標準化養殖、富硒飼料加工生產、食品精深加工以及餐飲連鎖全產業鏈發展,帶動石臺縣及周邊地區農戶、合作伙伴共享產業發展成果。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以調查研究下基層推動主題教育見實效。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石臺縣建立返鄉人員創業問題清單,梳理企業提出的難題32件,解決25件。“返鄉創業不僅要引回來,還要留得住,更要發展好。企業需要什么,我們就服務什么。”石臺縣就業中心主任余剛表示。
走進位于石臺縣仁里鎮貢溪村的安徽一帆竹業有限公司車間,只聽機器轟鳴,產品從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通過傳輸帶運送、打包。“這是2023年11月底新投入的項目,主要是將竹木廢屑以及廢料秸稈木耳棒等轉換成生物質顆粒。目前,已經銷售500多噸,銷售形勢很好。”公司負責人郭霞說。
安徽一帆竹業有限公司由石臺本地人郭霞返鄉創立,主要生產加工竹木制品,2023年產值約1000萬元。目前一期工程項目已經投產運營3年,每年帶動當地30人就業,每年為村集體帶來9萬元收入。年用竹材1500萬斤,為群眾增加毛竹銷售收入60萬元。
新增生產線,加之年底訂單量的增加,一帆竹業一度面臨用工緊缺的困境。石臺縣人社部門工作人員在走訪時將這一問題放在心上。
問題不在大小,而在立行立辦。石臺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占銀五說:“回來后,我們便組織該企業積極參與線上線下招聘會,同時通過各種媒介持續發布企業的缺工信息。沒過兩天,企業順利解決了招工難的問題。”
郭霞對此感慨頗深。她說,返鄉創業初期面臨重重困難,石臺縣出臺的招商引資、就業創業等一攬子扶持政策讓公司在廠房建設、招工、原材料收購、產品運輸等環節得到了大力幫助。“這讓我們回鄉創業的人心里很溫暖,很踏實。”
近年來,石臺縣將吸引在外人員返鄉創業作為推動人才振興、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聚焦機制、平臺、服務持續發力,以“筑巢引鳳”發展“歸雁經濟”,成功入選國家第三批返鄉創業試點縣。
完善機制。該縣出臺《創業石臺行動實施方案》《石臺縣促進鄉村產業振興項目扶持獎補辦法(試行)》等系列政策,實施重點領域創業、創業人才激勵、創業主體孵化、創業品牌塑造、創業金融支撐五大行動,從主體培育、品牌打造、文旅融合等方面,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潛能。
搭建平臺。投資7.8億元高標準推進“1+8”鄉村振興創業園區建設,安排30%的場地供創業群體免費入駐。常態化舉辦“創業大講堂”“周六創業課”等活動,開展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培訓420余人。選派88名科技特派員、95名科技指導員,選聘8名大學生科技特派員,成立16支科技志愿服務隊,為返鄉入鄉創業群體示范推廣新品種29個,突破新技術、新工藝27項,助企增收4543萬元。
優化服務。實現企業設立登記、變更、注銷等事項“一網通辦”,建立縣、鄉(鎮)兩級幫辦代辦聯動服務機制。常態化開展“銀企對接會”“金融五進”活動,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推出人才貸、硒品貸、畝均英雄貸等金融產品12種,發放人才貸10筆7310萬元、畝均英雄貸1000萬元、硒品貸8筆365.6萬元。
截至目前,石臺縣共鼓勵返鄉創業人數400余人,吸引帶動就業1500余人。“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們堅持完善各類機制政策,做好暖心服務,全力補短板、強基礎,推動返鄉創業工作提質增效。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聚焦企業發展急難愁盼,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察實情、辦實事,真正把主題教育學習成效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實效。”石臺縣人社局局長張小照表示。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