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焦點新聞|安徽:薪火相傳,彰顯傳統文化時代魅力
時間:2024-01-26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鹿嘉惠 晉文婧
“發揮安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優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快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安徽歷史文化底蘊如何解讀呈現,如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省人大代表何慶云和省政協委員葉潤清舉例論述、建言獻策。
“安徽是戲曲資源大省,有著極其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戲劇種類繽紛多樣,黃梅戲、徽劇、廬劇等遍地開花;儺戲、目連戲、青陽腔等古老戲曲多地傳唱。”提到安徽戲曲文化資源,省人大代表、岳西高腔傳承中心副主任何慶云如數家珍。她說,早在2006年岳西高腔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岳西高腔屬岳西縣地方稀有劇種,是明代在安徽大地上形成并影響全國的第一代聲腔——青陽腔的遺響,在戲曲史上有“活化石”之稱。“岳西高腔的聲腔高亢激昂,基本表現方式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有著極高的戲劇學、音樂學、民俗學、文化學和社會學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突出的藝術價值。”何慶云說。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消費觀念不斷升級,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對文化娛樂的審美越來越“潮”。在何慶云看來,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見、可親、可參與的現實生活。一門經典的非遺技藝,不僅能承傳文化,還能潤澤世道、滋養人心。走進新時代,傳承人應當積極投身于非遺的系統性保護工作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安徽的戲曲資源、非遺資源、文物資源、文獻資源等,呈現了古代安徽在科學、藝術、文化、社會、思想等不同領域的標志性成就,讓江淮大地文脈綿延昌盛,成為演繹中華文明的重要舞臺。在分組討論中,省政協委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提出,深入挖掘安徽悠久燦爛的文明成就,深刻揭示古代安徽地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核心價值,科學構建安徽地域文化標識體系,對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安徽地域文化標識體系有哪些路徑和方法?葉潤清建議,要以揭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為方向引領,以挖掘古代安徽的標志性成就為內容支撐。“闡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自覺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豐厚積淀中汲取智慧啟迪,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是構建安徽地域文化標識體系的基本出發點、立足點和導向要求。展現古代安徽在法治、民本、哲學、教育等多個領域的源頭性和集大成性的思想文化,深入梳理古代安徽在不同領域的標志性成就,系統闡釋安徽地域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原創性貢獻,是構建安徽地域文化標識體系的內容支撐。”葉潤清說。
“當然,我們還要以促進成果轉化服務人民大眾為目標追求。”葉潤清認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要不斷深化文旅融合,讓安徽地域文化標識體系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大眾。如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文化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各類研學旅游基地建設和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與石刻、近現代革命史跡,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等,都是“題中之義”。
何慶云同樣認為,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要面向大眾、服務大眾。她說,自己今年帶來了“推動文化繁榮,實現一縣一場(劇場)”的建議。為什么會著眼于劇場建設這個話題?何慶云表示,一個劇種、一臺好戲,可以成為當地的一個文化標識與文化載體;一個劇場,是服務劇團、服務觀眾的載體,也可以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和文化傳播平臺,從長遠來看,通過一方舞臺,聚攏熱愛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探索戲曲作品推陳出新、探求戲曲文化守正創新、助力形成新的文化IP,都是文化傳承的有效抓手和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條件。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