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 培養愛農興農新型人才
時間:2023-12-1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徐劍波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涉農高校承擔著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人才支撐的時代重任。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為涉農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涉農高校要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構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愛農興農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以文化人,激發青年學生愛農情懷
價值觀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發揮著培根鑄魂的導向作用。涉農高校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浸潤作用,把“一懂兩愛”的愛農基因植入每名學生的精神血脈,引領廣大學生矢志成為學農愛農、知農為農的傳承者。
在深化“三農”價值認知中厚植愛農情懷。愛農情懷根源于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深刻認知。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紅色基因”與涉農高校“綠色元素”深度融合,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融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日常教育等人才培養各環節,把國家糧食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情教育和思政課堂的重要內容,引導青年學生深刻理解“三農”問題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基礎地位,認識到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堅定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信心和信念。
在賡續農耕文化血脈中厚植愛農情懷。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里形成的傳統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鮮明標簽,也是新時代我國農業不斷發展的堅實基礎。要推動耕讀教育、思想教育、專業教育融合發展,強化有關中華農耕文明、鄉土民俗文化等課程教學,舉辦耕讀文化節、農業科技文化節等校園文化活動,建好中華農耕文明博物館、農耕文化校園景觀等,讓學生在傳承農耕文化、推進交流互鑒中堅定文化自信、砥礪愛農情懷。
在投身鄉村振興實踐中厚植愛農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要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加強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實踐育人體系建設,把知農愛農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每一步成長,強化生產一線思政育人要素的深度挖掘,通過建設科技小院、鄉村振興驛站、開展大調研等方式開設別開生面的“田間地頭”課堂,引領學生走近農民、走進農村、走向農業,努力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踐行者,把最好的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以文育人,培養青年學生興農本領
大學是傳承文化和培育新人的主陣地。現代化進程中,人既是實踐主體,也是價值主體,更是終極目的,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涉農高校要探索構建練就興農本領的培養模式,著力培養造就適應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在本領導向上彰顯人才培養興農定位。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涉農高校要立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推動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調整優化專業結構,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設置課程體系,強化專業與農業產業對接,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匹配度。
在本領塑造上彰顯人才培養興農特色。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中國擁有悠久燦爛的農業文明,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后發環節和關鍵一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中承擔著強基固本的重要作用。涉農高校肩負著傳承弘揚中華傳統農耕文明和構筑發展中國式現代農業文明的歷史使命,要全面推進新農科建設,積極將農耕文化知識與現代農業文明相結合,用好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催化劑”,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改造傳統農科專業,提高農業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在本領拓展上彰顯人才培養興農合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縱觀人類歷史,科技和人才總是向發展勢頭好、文明程度高、創新最活躍的地方集聚。要把握戰略主動,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建立產業研究院、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服務站點和服務鄉村振興定位觀測站等平臺,立足教育國際化視野和教育創新理念,大力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加大引進海外智力和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力度,培養更多具有愛農情懷、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徐劍波,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