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深入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創新
時間:2023-11-14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龔軼 李軍凱
第15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章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基礎研究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多主體高效協同、多要素有機聯動、多領域緊密互動、多機制深度耦合,使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成為激發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力的強勁引擎,有利于帶動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的整體提升。
統籌布局,夯實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攻關能力。大科學時代,研究問題復雜度高、研究設施特殊、研究活動規模大,科技創新已不是簡單的輸入和輸出關系,這就要求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突破傳統的線性范式,通過多兵團協同作戰,打造跨學科、跨組織、跨層級、跨領域的大科學團隊,探索系統性科研范式,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邊界處尋求突破。通過強化各類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合作,以體系化布局統籌謀劃和調動跨學科團隊、優化配置各類科技資源,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攻關能力。協同配置基地、項目、人才等科技資源,破除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由于體制歸屬、科研模式、評價導向等差異而產生的制度障礙,完善對接機制,在項目支持、人才流動、項目管理評價等方面深化改革,打通多方科技力量共同參與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渠道。同時,應當破除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擅長產品開發、科技企業不擅長理論研究的能力障礙,強化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打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協同攻關新模式。
積極對接,提升多方科技力量協同互動效能。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領和帶動作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其他科技力量協同互動,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努力打造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核心,多方科技力量為樞紐節點的協同創新網絡,使前沿導向探索性基礎研究能夠與下游合作推動研究成果的應用和現實轉化,應用性研究能夠從基礎研究獲取理論支撐,戰略性工程產品開發能夠從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獲取不同技術路線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當前,應圍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需求,鼓勵其他科技力量積極對接,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撐。通過搭建各類科研機構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間的人才流動通道,構建優秀科技人才參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人才帶動地方科研團隊建設的雙向人才支撐輻射機制。鼓勵新型研發機構運用自身科技和體制優勢,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共同參與重大科技攻關,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研發需求,提供配套科技與研發服務,構建高水平創新協作鏈條。
深化合作,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鏈。隨著科學、技術、產業發展融合加深,前沿科技研究的突破短時間內就能夠對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帶來原理、方向和技術路線、技術平臺的重大變化,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發展引擎和創新源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瞄準產業鏈弱點、斷點和空白點,驅動和支撐強鏈補鏈延鏈,聚焦供應鏈需求增加技術供給,有助于推動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生態。應不斷完善國家實驗室、研究型大學、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領軍企業等多主體協同創新機制,構建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新興產業一體化產業創新鏈條。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整合集聚行業優勢資源,與各類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聯合組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圍繞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協同發力,以高水平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可以探索在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等設立技術轉移辦公室,建設常態化的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組織與制度,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科研成果快速轉化。鼓勵科技服務企業積極與國家實驗室、高校院所等科研團隊對接,開展定期交流溝通,這將有助于科技服務企業基于市場信息和專業判斷提出有市場價值的應用方向,并遴選合適的企業開展技術轉移,推動科技成果更精準、更高效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大創新平臺作用,構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引導各類創新要素集聚,推動形成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供條件支撐。
(作者:龔軼、李軍凱,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