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弘揚教育家精神,勇擔新時代使命
時間:2023-09-2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賴德勝
近日,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致信與會教師代表指出,教師群體中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家精神豐富內涵的深刻闡釋,為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教育強國,教師隊伍建設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對教師隊伍的關心關懷并提出殷切期望。從“四有”好老師到“四個引路人”,從成為“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到成為“大先生”,再到此次提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群體為學、為事、為人的要求和標準不斷趨于豐富和立體。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對中華民族數千年優秀教育傳統和新時代教師精神的高度凝練,是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重要體現。新征程新使命,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教育家精神推動踐行初心使命。
在心有大我、至誠報國中堅定理想信念。“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更要傳道。為此,要胸懷“國之大者”,清醒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和引導學生愛黨愛國、赤誠奉獻,實現人生價值。在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中陶冶道德情操。“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正人必先正己,教師要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涵養扎實的學識修養和高尚的師德師風,以學育人、以德化人,在啟智潤心、因材施教中涵養育人智慧。
教書育人并非易事,需要智慧。教師自古就被稱為智者,好老師應該是智慧型老師。教師要與時俱進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潛力,讓每一個學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在勤學篤行、求是創新中秉持躬耕態度。常言道,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應該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教師要始終處于學習狀態,養成終身學習習慣,刻苦鉆研,銳意創新,提高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在樂教愛生、甘于奉獻中勤修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要愛教育、愛崗位、愛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用大愛之心,點亮和成就每位學子。在胸懷天下、以文化人中樹立弘道追求。教師要有世界眼光,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青少年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不僅有賴于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和追求,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要持續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教育家精神涵養教師教育生態。同時,優化教師評價激勵機制,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讓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成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此外,切實提高和保障教師社會地位和各項待遇,解決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急難愁盼”問題,促進教師有序流動,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從教,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引導教師潛心治學、虔誠問道、悉心育人,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自信自強、踔厲奮發,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賴德勝,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