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堅定文化自信 矢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時間:2023-06-0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朱鴻召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價值遵循。
堅定文化自信,守護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燦爛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之所在,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之所存。濫觴于遠古歌舞祭祀,肇源于夏商周禮周易,奠基于先秦諸子學說,豐富于楚辭漢賦,興盛于唐詩宋詞,繁華于元明清市井話本戲曲小說。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呵護著中華民族,五千年賡續傳承,歷經磨難,歷久彌新。
文化是凝結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里的價值觀念,為百姓日用而不覺。文明是判斷社會歷史文化發展水平和品質的價值標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傳承性。中華文明更有其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相對于西方游牧和航海帶來的不斷遷徙,中華民族選擇定居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崇尚集體,安土重遷,講信修睦,守望相助,共存共榮。在世世代代生活的黃土地上,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源于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深深扎根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里。只有根深,才能樹壯,才能枝繁葉茂。
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心魂。“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中提出的文化命題,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立足腳下、胸懷天下、正視當下,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凝心聚力、培根鑄魂、奮發有為,以青春之我,創造現代化之中國。
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億萬中華兒女的精神氣魄,在新時代新征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近代社會以來,我們經歷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歷史,無數仁人志士用前赴后繼、英勇抗爭的實際行動,捍衛著文化自信,鑄造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心魂。新文化運動先驅者們引進社會進化論,接受并采用公元紀年,推動中華民族融入現代世界格局。早期共產黨人引入、傳播馬克思主義,把中國問題放置在世界格局中思考出路,并最終選擇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聯合工農大眾的革命道路,從而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發展,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堅定文化自信,譜寫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彩華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被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經驗進一步被提煉,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被闡明。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下,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激發,全民族投身偉大復興事業的精神動力不斷煥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未來可期。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民族素來具有開放的情懷,家國天下意識,自我革新精神。面向未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讓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守護根本,秉持開放包容融通世界,堅持守正創新凝心聚魂,不斷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彩華章。
(作者:朱鴻召,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復旦大學望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責任編輯:高 林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