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文明實踐賦能農村思政工作的調研與思考
時間:2023-06-02 來源:亳州晚報 作者:尹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作為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重要陣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必須著力在機制創新、陣地建設、需求導向、資源整合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好“生命線”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譜寫鄉村振興塑形鑄魂新篇章。
一、新時代開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農村地區歷史性擺脫了絕對貧困,實現了全面小康。但農民思想政治素養仍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是主體專業性不強。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業務能力不足、工作熱情不夠、整體水平不高等問題,開展思政工作囿于“燴菜式”“填鴨式”灌輸,不能根據群眾工作的特點采取符合時代要求的工作方法。二是客體參與性不強。普遍反映黨員群眾叫不來,甚至到會人數還不如農村唱大戲的趕集人數多,加之農村人也淪為了“低頭族”,刷快手、抖音,購京東、淘寶,沉迷網絡,對于思政教育不感興趣。三是載體創新性不強。喇叭一直喊、會議接連開、橫幅街邊掛、活動不變樣,傳統的工作載體生硬、單一、單調,新興媒介運用不夠,思政工作說服力、滲透力和引領力難以保證。四是內容實效性不強。關于政治觀教育、價值觀教育、道德觀教育等內容沒有把準群眾的興奮點,忽視了其現實需求,科學性、指向性和實踐性明顯不足。五是機制規范性不強。在落實任務、督查考核、整改反饋等方面不重視質量,缺乏對思想政治活動或項目的財政支持。
二、以文明實踐賦能農村思政守正創新
(一)強化陣地建設,凝聚多方力量。有效整合吸引普通群眾成為其中的參與者、建設者,將眾多思想文化教育資源系統整合,推動農村思政工作載體從示范宣傳教育平臺轉化為全民參與實踐平臺。組建由黨代表、基層黨員共同參與的志愿服務隊,統籌重點群體和領域志愿服務力量,深入農民群眾,走進田間地頭,使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活力、更有成效。科學識別農民群眾中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發揮鄉村文化帶頭人、科技能人、五老人員、返鄉創業人員的作用,建設數量充足、構成多元、扎根鄉土、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務隊伍。
(二)強化需求導向,創新活動形式。分層分類設置平臺服務內容,建立理論宣講、政策解讀、學習模范、群眾文化、技術技能、鄰里相助等工作平臺。分眾化設置適合不同群體參與的文明實踐載體,精準化推送多元需求服務。鞏固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針對群眾反映的共性需求和普遍性問題,打通志愿服務和群眾需求之間永不關閉的“綠色通道”。圍繞群眾最現實關切,打造一批理論志愿服務品牌項目。運用融媒體、短視頻等新手段,實現文明實踐活動網上網下同頻共振。建設推廣“愛心銀行”,構建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
(三)強化資源整合,提升服務效能。堅持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務實管用,構建點多面廣、互聯互通、便民利民的文明實踐服務圈,構建“便利群眾、出戶可及”的陣地資源服務網。充分發揮文明委成員單位的資源優勢,安排與示范點結對,推動示范點實現基礎建設標準化、隊伍建設規范化、實踐活動特色化、工作開展綜合化,引領農村思政工作發展。規范使用上級財政專項資金,引導社會力量多方參與,構建多元投入的經費保障機制。
(四)強化機制創新,夯實組織基礎。將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基層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專項檢查內容,壓實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逐步完善農村思政工作制度體系,積極構建全過程管理、全環節監督的工作運行機制。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將相關履職情況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考核及年度綜合考核,細化考評內容、優化考評流程、創新考評方式,不斷提升農村思政工作實際效能。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