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安徽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價值內涵和精神財富研究
時間:2023-05-15 來源:《七月風》 作者:劉麗 張佩琳 周雪梅
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一百多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中,頑強拼搏,不懈奮斗,鑄就了以建黨精神為源泉的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并借以進一步從事文化生產和文化活動的各種精神產品的總和。安徽是中國紅色革命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包括紅色旅游景點、革命歷史遺跡、紅色文化場館、紅色文物等,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內涵和精神財富。在江淮大地上的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安徽的紅色精神,是江淮兒女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高質量建設美好安徽的精神力量。
一、安徽紅色文化資源歷史精神的形成
安徽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展示了安徽人民的英勇和堅韌。這些歷史和傳統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理念和精神,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信念和決心。這些理念和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觀,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國家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梳理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形成的歷史時期,可以將其歷史精神凝練為安徽紅色文化資源的特征,分別是:大別山精神、新四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渡江精神、淠史杭精神、王家壩精神、小崗精神和老區精神等。
二、安徽省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內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教訓,才能不斷推進革命事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安徽紅色精神的精髓所在。
(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聯系中國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并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不斷調整戰略策略,不斷開拓創新,最終取得了革命勝利。因此,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也是安徽紅色精神價值內涵的重要體現。
(二)緊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旋律
我們國家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一切奮斗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加快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深化認識,統籌戰略,充實實踐,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王家壩人在面對災難時,開展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如今,他們以蓄洪區群眾為主體,挖掘和傳承阜南柳編500多年歷史的傳統工藝,編成的數萬種安徽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價值內涵和精神財富研究黨史教育柳編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產業復興。這些都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的生動實踐。
(三)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崇高信念
安徽紅色精神的核心內涵,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安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了皖西蘇區、皖南蘇區;在抗日戰爭時期,創建了皖江、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全省有 68 個革命老區縣(市、區)。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發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根本政治立場和行為準則,堅持人民民主,推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
(四)追求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統一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作為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無數共產黨人參加到艱苦危險的革命斗爭中去,為了國家和民族面臨生死考驗。安徽的共產黨人也是如此,他們為了革命事業英勇奮斗,為了人民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楊兆成是安徽第一個犧牲的共產黨員,他的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讓他們更加堅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不懈奮斗。
(五)堅定不移地開拓創新
開拓創新的價值理念厚植于安徽紅色精神體系之中。新中國建設時期,淠史杭工程項目完全是從零開始建設,面對種種困難,廣大建設者土法上馬,創造了“破洞破室法”“劈土法”,專門切割山脊工程,研制出垂直運輸土具“倒拉器”;以堅定不移的開拓精神,最終做到了“號令高山俯首,號令平崗讓路”。這些創新精神的體現,不僅是對傳統經驗的繼承和發揚,更是對新時代要求的積極回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三、安徽紅色文化資源所蘊涵的精神財富
(一)對黨忠誠、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堅定,源于共產黨人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新四軍精神的靈魂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新四軍能夠在艱苦環境中堅持斗爭的重要原因。新四軍是由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運動員改編而成,部隊番號變了,帽徽變了,隸屬關系變了,但新四軍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不變,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堅持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堅持人民軍隊的本質不變,確保廣大指戰員在困難和逆境中不泄氣、不動搖,經受住各種艱險考驗。這些精神品質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共同信仰,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的重要保障。
(二)軍民同心、團結奮斗的群眾基礎
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對黨的群眾基礎歷來十分重視。在黨的群眾基礎問題上,黨的群眾基礎是黨的根本問題。無論是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始終認識到群眾基礎對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極端重要性。在淮海戰役中,安徽的解放區人民提供的巨大人力、物力支援,是解放軍能夠取得最后勝利的重要保障。各地涌現出了許多父子爭先上前線的感人事跡。這些人民群眾的英勇事跡,彰顯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真理,也為中國共產黨的事業提供了強大的力量支持。
(三)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
無私奉獻體現了主體與客體的價值統一,體現了個人與集體的價值統一。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的價值,人的價值主要在于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在渡江戰役中,國民黨軍防線上有長江滔滔的滔滔江水,有江防艦隊、第二艦隊和協同防御的 300 多架飛機,有裝備精良的正規軍。渡江大軍以單一兵種對付敵陸、海、空立體防線,以小木船與軍艦對峙。如果沒有敢打敢拼的氣概,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這種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貫倡導的精神品質,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在各種困難和挑戰中戰勝敵人的重要保障。
(四)勇于擔當、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偉大的政黨,勇于承擔歷史重任。大別山人民在中國革命最危急的關頭,不畏艱險,勇挑重擔作用重大而特殊。從大別山區出發的紅二十五軍,是一支被譽為“長征急先鋒”的工農紅軍,率先到達陜北。1946 年 6 月中原突圍時,金寨將軍、中原軍區第一旅旅長皮定均率部掩護主力西進突圍,歷經大小戰斗 23 次,毅然鐵流東進,到達蘇皖解放區。這些英雄們有著堅定的信仰和無比的勇氣,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激勵著我們繼續前行,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五)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基礎,是紅色精神在安徽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實踐依據。淮河防汛體系經過 70 多年的綜合治理,防汛抗洪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如今,為確保調度科學、指揮準確,依托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體系,建立了遠程監控會商制度。安徽共產黨人始終保持著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注重在實事求是的實踐中不斷尋求發展與突破,一切從實際出發。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堅持的一種思想和方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
(六)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
黨的百年歷史,實現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也是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正是黨永葆朝氣、永葆生機的源頭活水。小崗村的“大包干”是我們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農村改革的重要開端。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期改革建設和發展,安徽省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成為中國科技創新重要窗口和先行地區之一。在今后的發展中,安徽將繼續發揚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安徽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價值內涵和精神財富,是安徽共產黨人始終保持政治清醒和堅強信念的重要基礎,是安徽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安徽共產黨人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價值選擇,是安徽共產黨人在新時代推進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源泉。傳承安徽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內涵和精神財富,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和傳統,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理念和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促進人們的文化自覺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