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學習實踐|安徽滁州:傳遞榜樣力量 譜寫奮進新篇
時間:2023-01-02 來源:滁州日報 作者:呂靜遠 劉超 任燕
從城市到農村,從機關到社區,從企業到校園……連日來,在滁城的大街小巷,總能見到“好人宣講團”成員宣講的身影。他們通過深入淺出、引發共鳴的宣講闡釋,把黨的“好聲音”送到群眾心坎上,切實打通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據悉,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增強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貫徹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滁州市組建“好人宣講團”,通過“小現場、小切口、微宣講”的方式,及時將黨的政策傳遞到千家萬戶,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
掀起熱潮 黨的聲音傳滁城
11月16日上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宣講團暨“舉旗幟·送理論”專題宣講動員會在滁召開,對宣講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強調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的要求,認真總結以往好的經驗做法,切實做到深學細悟、精心準備,把準導向、深入淺出,豐富形式、提升效果,迅速部署、周密安排,用精彩生動的講解給人以思想啟迪,給人以精神鼓舞,給人以行動指導,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落地落實。
全市宣講工作正式啟動后,滁州市文明辦第一時間組織由58名市級以上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和文明家庭代表等組成的“好人宣講團”開展宣講活動。11月18日,“中國好人”、滁州市道德模范方懷成,走進瑯琊區總工會做了首場宣講報告會,各單位干部職工現場聆聽報告會,全面掀開學習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機關、社區、農村、企業、校園、網站、“兩新”組織……十余天來,“好人宣講團”廣泛開展宣講活動,通過與干部群眾面對面,典型帶動講、上下聯動廣泛講等方式,用接地氣、有溫度、大白話的形式,讓宣講活動“活”起來,宣講內容“實”起來,計劃通過100場專題宣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形式多樣 講深講透入人心
每一個好人都是一座燈塔。他們閃耀在群眾身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彰顯好人力量,感染帶動更多群眾接過手中的“接力棒”,為奮進新征程匯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專題宣講中,他們面對不同的群體,不斷創新形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呈現形式,宣傳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讓黨的“好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
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人”陳賢通過互動問答,聯系自身法援經歷,深入淺出地講解最新法律知識,引導群眾自覺遵守村規民約,提高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中國好人”王祖道創演文藝快板節目《黨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精心編排《校園快板響 齊唱二十大》等節目,創新開設校園快板特色課,把黨的理論“大餐”烹制成適合廣大群眾的“營養餐”;“安徽好人”沙扣年從振興鄉村文化入手,結合“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鄉村振興這幅美麗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等內容宣講、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滁州好人”陳乃云走進安徽省文明校園滁州市第三中學,通過“授課+互動”形式,介紹了黨的二十大召開的重大意義,講述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并帶領同學們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滁州好人”馬長青發揮自身文藝特長創編揚劇《黨的二十大精神暖民心》,把高深的理論轉換成通俗的道理,把枯燥的說教轉換成生動的事例;“滁州好人”張開興走進滁州網專題宣講,他和互聯網從業人員分享了自己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心得體會,號召大家立足本職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發揮網絡傳播優勢,用好新媒體力量,不斷唱響滁州好聲音……
凝心聚力 同心奮進新征程
一句句真誠的話語、一個個動人的事跡、一次次交心的互動……連日來,在“好人宣講團”的宣講中,黨的二十大精神走進了千家萬戶。
“聽了專題宣講報告,作為一名青年稅干,我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以更加堅定的政治自覺和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投身到稅務工作中,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積極貢獻稅務青春力量。”青年稅干徐玥說。
鳳陽縣藍天救援隊等社會組織表示,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扛起社會組織使命擔當,做基層治理中最貼近群眾的重要力量,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全國文明村腰鋪鎮姑塘村的黨員干部們承諾,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效真正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鄉村發展的方方面面,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層治理上落地見效。
全國文明校園滁州中學的學生們聆聽了滁州市文明家庭代表杜佐運題為《駛向2035的巨輪》的報告后,感慨要將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促進學習的強大動力,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其他聆聽宣講報告會的黨員干部群眾也紛紛表示,將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為建設新階段現代化新滁州建設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