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重要評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時間:2023-01-02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韓小喬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是著眼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的重大論斷和重要任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鮮明的文化立場,進一步凸顯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變革創新的活力。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來自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種自信,是中華民族披荊斬棘、生生不息、意氣風發、高歌猛進的強大精神支撐。
堅定文化自信,是為了實現文化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網絡生態持續向好,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青年一代更加積極向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必須清醒看到,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社會文明程度尚需提高,高品質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不夠,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稱。當今世界,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各種觀念相互碰撞,能否在這場事關民族復興的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既在于經濟社會發展,也在于文化自信自強。人民群眾改善生活品質、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也對文化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增強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思想引領力、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持續鞏固發展意識形態領域良好態勢,不斷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更好統一思想、凝魂聚力。以立為本、立破并舉,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核心價值觀建設,說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設、靈魂建設。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
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一個國家的繁榮強盛、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思想道德水平。新的趕考路上,我們要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從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弘揚誠信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實現文化自信自強,必須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以更高品質的文化供給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努力實現人民精神世界的共同富裕。通過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用文化賦能人民美好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當前國際輿論場的博弈交鋒,很大程度上是話語之爭、敘事之爭。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推進歷史偉業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促進中華文化和各國文化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更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