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學習實踐|安徽: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時間:2023-01-01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張理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為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規劃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連日來,安徽省文化文藝戰線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紛紛表示,要堅決扛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打響品牌,提升文化顏值
近日,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公示,安徽省報送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外交風云》和圖書《樺皮船》入圍優秀作品獎,全省文藝戰線倍感振奮。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文藝戰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精彩講述中國故事安徽篇章,不斷推出精品力作奉獻人民,“文藝皖軍”煥發時代新氣象,江淮文化品牌在全國打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這為文化文藝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領航明向、立意高遠、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文藝界的首要政治任務。”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何穎表示,作為一名黨的文藝工作者,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跟總書記、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著力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安徽文藝的嶄新篇章、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貢獻力量。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近年來,合肥市廬陽區緊扣“著力建成彰顯合肥歷史文化核心區”的目標定位,將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廬陽老城保護更新全過程。“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加強歷史文化保護,挖掘地方文化內涵,打響區域文化名片。”廬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韓艷滿懷信心地說,全區將以逍遙津公園、三國新城遺址公園等為重點,打造合肥“三國故地”文化名片;以“合肥城市記憶館”為窗口,展現合肥時代風采;緊抓淮河路步行街創建國家級示范步行街機遇,大力推動商旅文融合發展。“廬陽區紅色底蘊深厚,我們將用好用活廬陽老城紅色資源,深化‘走讀老城’文化品牌,持續抓好‘四史’宣傳教育,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培育動能,增加文化產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報告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強文化產業的信心,更加激發了我們做優文化服務的動力。”合肥新華書店有限公司文化消費板塊副總經理闞磊說。
近年來,合肥新華書店積極創新文化業態,推出“共享書店”數字借閱服務,同時發揮自身文化陣地優勢,主動參與城市閱讀空間建設。目前,合肥新華書店在合肥地區運營城市閱讀空間64家,已接待讀者2425萬人次,舉辦日常活動4萬余場。闞磊說:“我們以城市閱讀空間為連接點,輻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1000余家,滿足不同群體的圖書和文化產品需求。我們將在努力提升經營業績的同時,不斷緊跟讀者需求,提高文化活動質量,為大家提供更加優質的閱讀服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近年來,全省文化企業加快產業集聚、轉型升級步伐,著力推動“文化+科技”“文化+互聯網”融合發展,源源不斷地推出新業態、新產品。
近日,銅陵市公示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單,銅陵泰祥科創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上榜。“近年來,圍繞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我們著力在頂層設計、中臺創新、基礎服務等三個方面做好‘文章’。全市‘十四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企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銅陵市委宣傳部文改辦主任馬樂陵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文化產業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將打造銅陵市文化企業(數字創意企業)一站式服務中心,為文化企業提供高企申報、專利申報、著作權申報等知識產權公益服務。同時,通過打造銅陵市文促會、文創漫談、文創學堂等平臺,搭建‘黨政機關+高等院校+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文化人才’的資源共享平臺。”
創新服務,彰顯文化價值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讓百姓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始終是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報告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調‘現代’,對文化惠民工程著重‘創新’,既為我們做好文化服務指明了方向,又為我們做優服務品牌增添了動能。”全椒縣圖書館館長張青深有感觸地說,為彌補人員編制和文化資源的不足,該圖書館近年來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讀者的能力和水平,面向少年兒童打造“經典誦讀會場”,針對老年群體開展“電腦培訓班”,圖書館正在成為深受城鄉群眾歡迎的“文化課堂”。“我們將積極推行‘圖書館+’模式,完善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不斷創新服務,讓圖書館發揮更多社會效益,讓廣大讀者享受優質文化成果。”
“飯碗牢牢抓手中,增產增收立新功……”近日,界首市東城街道社區文化協管員宋曉娟和基層文藝骨干一起排演群口快板《盛贊黨的二十大》,朗朗上口、昂揚向上,唱響群眾心聲。
2018年以來,宋曉娟組織社區文藝愛好者成立藝術團,編排戲曲、小品、歌曲等眾多優秀節目,利用周末、傳統節日為留守兒童、軍人、殘障人士等不同群體演出近百場,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更廣泛地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去年,她獲評安徽省首批“鄉村文化帶頭人”。“基層和鄉村是文藝工作者的廣闊天地,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守牢基層文化陣地,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把黨的聲音送到基層、送進千家萬戶。”宋曉娟說。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