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學習實踐|安徽:一粒種子育出一段“蔬果奇緣”
時間:2023-01-01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陳婉婉
安徽農業大學與和縣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研究院,瞄準“農業芯片”,守好百姓菜籃子——
11月22日是小雪節氣。當天,和縣正熱熱鬧鬧地舉辦著一項已持續了13屆的特色活動——蔬菜博覽會。蔬菜產業相關的專家、企業、商家、農戶從四方趕來,興致勃勃地談論著豐收藍圖。
來自安徽農業大學科技攻關團隊的師生們,既是這次盛會的嘉賓,更是主角。這里展示的精品蔬菜水果,大都飽含著他們的汗水,這是一段高校和地方跨越十多年結下的“蔬果奇緣”。
打造“最大菜園” 從一粒種子開始
和縣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核心之一。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讓該縣享有“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的美譽,蔬菜種植面積50多萬畝,年產值約25億元,是名副其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菜園子”。
再大的菜園子也要從一粒種子開始。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把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攥在手里。”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汪承剛告訴記者,為國家育好種就是他的使命。指著博覽會上展陳的各種烏菜、青梗菜、辣椒等家常菜,他向記者自豪地介紹它們的品種、特性,如數家珍。這些出眾的蔬菜品種都是他和團隊十余年科研攻關結下的碩果。
在離展區不遠的地方,記者見到了汪承剛團隊科技攻關的“大本營”——安徽省皖江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這個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由安徽農業大學與和縣人民政府共同建設,承擔著蔬菜良種培育、栽培技術研發及教育培訓等多項任務。
“我們從全國各地收集蔬菜種質資源,經過專業處理后送進種質資源庫。”汪承剛說。研究院最核心的“種質基因庫”里,各種種子被分裝在容器中,上面標注著它們的“身份編碼”。目前,團隊已累計收集安徽省特色蔬菜種質資源4023份,其中烏菜964份、小白菜693份、蘿卜317份、酥瓜204份、辣椒460份,為有效保護安徽省特色蔬菜種質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創制優異育種材料,進行蔬菜高端新品種選育。
“烏菜、小青菜是最常見的蔬菜,但是各地青睞的口味并不相同。有的地區喜歡葉子顏色深一點的,有的喜歡桿短葉多的,有的喜歡包心黃化的……所以即便是一類蔬菜,也要選育細分品種,這樣才能適應細分市場。”汪承剛介紹,目前該中心已累計培育烏菜、青梗菜新品種30余個,廣受市場青睞。
在汪承剛和學校其他蔬菜育種團隊的技術支撐下,和縣及周邊地區已擁有育種繁種基地6萬畝,每年繁育蔬菜良種逾750萬公斤,每畝較過去增收500元以上。
育好蔬菜種子 助推種子產業
皖江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里,一群研究生正在利用液氮研磨花蕾,為提取實驗數據做準備。
“這種單倍體育種技術,是為了更快地聚合優異基因,更快地創制新種質,讓新種質后代高度純合。”安農大園藝學院副教授袁凌云說。在她身后的實驗室里,一排排架子上的一列列實驗瓶整齊碼放,每個玻璃瓶里都是一株幼苗。這些由單倍體育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幼苗,很快將被分批按步驟移栽到室外土壤中,接受大自然的選擇。觀察記錄、比對分析,是她和學生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種質資源圃的試驗大田里,小苗已經長成茁壯的成株,郁郁蔥蔥、生機勃勃。“這里有1000多份育種材料,其中烏菜有600多份,核心親本180份,種類之多在全國無出其右。”汪承剛說,豐富的材料能育出更多更強的種子,希望通過大家努力為我國種子產業大發展打好基礎。
和縣善厚鎮每年繁制蔬菜種子超過750萬公斤,精品蔬菜種子出口量約30噸。其中,生產的不結球白菜種子約占全國種子總量的30%到40%。因此這里也被業內稱為“中國蔬菜種子之鄉”。當地很多種子企業和安農大科技攻關團隊都有不解之緣。
“在汪教授指導下,原來需要五六年時間才能育出的新品種,現在一兩年就能實現。”和縣華禾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承東告訴記者,每當遇到技術難題,汪承剛總能第一時間到場解決。經他團隊指導培育的蔬菜新品種,不僅耐熱、抗病,還減少了農藥和化肥使用,實現了增產增收、綠色環保。
帶好農科隊伍 播灑“科技之光”
從今年2月進站實驗、一直堅守到現在的安農大研究生洪杰,花了大半年時間跟辣椒來了一次“親密接觸”。當地辣椒的傳統育苗通常在炎熱夏季,遭遇高溫逆境,辣椒育苗就很困難,種苗質量也隨之降低。他和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進行辣椒種質收集、耐熱性鑒定,發掘了一批耐熱等性狀的關鍵基因及分子標記,從而進一步為辣椒耐熱栽培和高效育種提供幫助。
“適用性辣椒品種培育是辣椒生產的關鍵環節,研究辣椒花藥培養等單倍體育種技術,可以大幅縮短辣椒育種年限。”洪杰認為,他從事的研究很有趣也有意義。
在這個研究院,常駐人員除了科研攻關團隊的9名教師之外,還有源源不斷前來的碩博研究生們。這里不僅有實驗室,還建有宿舍、食堂、教室,很多大學專業課程可以直接在這里開講。“園藝學院蔬菜專業本科生每年都會分批來這里進行專業實習,把學到的書本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研究生在這里的時間就更多了。”汪承剛說,在老師們手把手指導下,越來越多的學生踏上了特色蔬菜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優質多抗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應用之路。
如今,該團隊的師生們利用特有種質資源開展相關科研攻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20余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1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不僅有效提升了蔬菜種業發展水平,更培養出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如同滿天星般四散開去,助力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