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報告解讀|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安徽跨越式發展
時間:2023-01-01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王先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安徽作為人口大省,擁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是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踏上新征程,安徽要搶抓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跨越式發展,確?,F代化美好安徽建設開好局、起好步,為后發地區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安徽樣板。
推進人口大省實現現代化。人口大省是安徽的基本省情。2020年安徽全省常住人口為6102.7萬人,城鎮化率為58.33%。作為欠發達地區,安徽與滬蘇浙等沿海發達地區在相同發展階段時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有較大差異,既面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政策疊加機遇,也面對全球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新挑戰。安徽要帶領六千萬人實現現代化,靠走傳統現代化發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三地一區”建設,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路。
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打通城鄉要素市場壁壘,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城鄉資源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推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大力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保障“新市民”充分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加強公租房保障力度,支持共有產權住房建設,讓住房困難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四史”宣傳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繁榮文化事業,實施文化產業改革創新工程,實施文化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做強做實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文化企業改革創新工程,加強文化強省建設,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堅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實施碳達峰行動,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生產活動的綠色轉型。實施環境污染防治升級版,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探索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健全資源環境保護管理、資源有償使用、跨區域生態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考評與監督等制度。
推進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建立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是安徽現代化的重要路徑選擇。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發揮鏈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獨特優勢,聯動暢通長三角循環,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通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狠抓重大項目建設,打造重大開放平臺,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培育和依靠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為安徽實現跨越發展增動能。
(作者系安徽工業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