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 · 黨代表說”廣播電視宣講(三十九)
時間:2022-12-12 來源:“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 作者:
編者按
橙黃橘綠,丹桂飄香;九州同慶,四海歡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0月16日至10月22日在北京隆重召開。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講師團、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黨代表說”廣播電視宣講,邀請安徽省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分享親身經歷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的大會盛況,分享親耳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的報告的心得體會,分享見證過去5年工作和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的深刻感悟,分享展望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宏偉藍圖轉化為美好現實的堅定信心,著力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合到崗位中、體現到行動上、具體到實踐里,滿懷信心豪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安徽力量。
從11月1日起,“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黨代表說”廣播電視宣講,在“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總書記思想在安徽”頻道,安徽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FM103.6上午8:00、中午12:00、下午18:00及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相關欄目播出,可通過“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學習強國”APP——電臺——聽廣播——安徽之聲、安徽衛視ATV客戶端——直播——廣播——綜合廣播、安徽衛視在線收聽收看。
深學篤行黨的二十大精神
用愛守護每一位特殊學生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黨的二十大代表丁海燕,現任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師。今天由我來宣講“深學篤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用愛守護每一位特殊學生”。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勝利召開。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萬眾期待、舉國關注、舉世矚目。
作為特殊教育戰線上的一名普通教師,能夠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胞們歡聚一堂,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我感到十分榮幸和激動。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專門部署,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等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特殊教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
特殊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乃至文明程度的標尺。從教24年,我見證了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翻天覆地的發展與變化。1998年畢業后,我來到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踏上了莊嚴神圣的三尺講臺。然而,當時的校舍多是危房,墻壁和屋頂四處漏風。如今,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下,寬闊的操場、嶄新的教學樓、設施齊全的訓練室、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已紛紛落地建成。截至目前,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已發展成集聽障教育、智障教育、學前康復為一體的綜合型特殊教育學校,為特殊學生創設了環境優雅、功能完善的學習和康復場所,成為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生逢其時,定當不負其時。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我將繼續深耕特殊教育事業,用專業知識和愛心耐心,守護每一位特殊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一是在教書育人上下功夫。教育一個特殊的學生,就是挽救一個脆弱的家庭。我們將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和孩子們吃在一起、玩在一起、住在一起,不斷優化特殊教育課程,積極探索適宜的教學環境,努力讓更多孩子“看”到、“聽”到、“觸摸”到廣闊的世界。
二是在量身定制上出實招。與一般學生的教學有所不同,培養特殊學生洗臉、刷牙等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安撫敏感脆弱的心理情緒,也是特教老師教學任務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保持足夠愛心耐心的同時,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開展個性化教育。通過借助特殊教具、開展文藝表演、進行心理鼓勵等方式,切實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健康成長方案。
三是在隊伍建設上作表率。隨著國家對特殊教育的不斷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特教行業。身為學校的骨干力量,我將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依托名班主任工作室、勞模工作室等平臺,引導幫助年輕教師夯實教育教學基本功、提升專業素養水平,著力為推動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風帆已高揚,奮進正當時。我們將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學習把握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思想引領、強化擔當作為,用愛的暖流去澆灌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在最溫柔的堅守中靜待花開……
宣講代表
丁海燕同志,現任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師,黨的二十大代表。扎根特殊教育24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踐行立德樹人使命,錘煉教書育人本領,用專業知識和愛心耐心,守護每一位特殊學生的健康成長。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最美特教教師、安徽省教科研先進個人、安徽省中小學十佳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講師團、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張緒梅 高林
執行編輯:柏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