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時間:2022-12-08 來源:江淮雜志 作者:郭金友 王正 袁青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读暯秸勚螄碚返谒木砹谐鰧n}“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其中《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一文明確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之上的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
宣城市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1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6處;國家級非遺7項,省級非遺79項,市級非遺171項。龍川胡氏宗祠、查濟、江村等古建筑群等文物景觀久負盛名,宣紙制作技藝、皖南花鼓戲等非遺項目源遠流長。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宣城區域文化的鮮明標識,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用好用活文化資源,將這些歷史印記和文化傳承好弘揚好,切實增強安徽文化歸屬感認同感,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第一,秉持強大定力,學習繼承揚正氣。一是心存敬意真心學。學好優秀傳統文化是提升修養、增長智慧、推動工作的重要途徑。黨員、干部學好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領悟修身之道、齊家之理、理政之策。對優秀傳統文化要心存崇尚、充滿敬意,要從思想根源上堅定文化自信,將優秀傳統文化視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真正把優秀傳統文化吃透、嚼爛,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則達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與傳承人。二是聚精會神深入學。當前正在大力提倡的愛國報國、擔當作為的思想理念,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等,無一不是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會讀、愛讀、善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書目,深刻領會其中蘊含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進而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要細讀、精讀、勤讀地方志和地方史,廣泛了解本地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傳承,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培養實干之能。三是客觀審慎辯證學。歷經千年所孕育的傳統文化并非是一串完美無瑕的珍珠項鏈,其中既富含積極正向的精華,也摻雜消極落后的糟粕。要清醒認識傳統文化有其時代屬性,存在歷史局限性,在某些方面不能適應新時代要求。學習傳統文化,不能一味照本宣科、全盤吸納,要堅持“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繼承,在揚棄中升華。
第二,強化責任擔當,保護傳承煥新顏。一是做好文化資源梳理。認真系統摸清地方文化資源家底,推動文化資源分級分類管理。深入研究、科學梳理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準確把握宣城地方文化演變與發展的內在邏輯,加強區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關系的研究,重點圍繞紅色文化、詩歌文化、忠義文化、誠信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提煉地方文化的思想精髓、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時代價值,著力構建系統完整的區域文化學術體系和傳承體系。二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分級分類做好古建筑、古遺址、傳統村落、紅色文化遺存、可移動文物等各級各類文物的保護研究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大力加強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建設區域文化數據資源庫。進一步完善非遺名錄體系,聚焦非遺的宣傳展示和活化利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培訓,讓非遺項目“見人見物見生活”。三是做好文化研究闡釋。圍繞文房四寶文化、紅色文化、詩歌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等和本地傳統民間藝術、傳統節日習俗、文學藝術、人文學術等進行研究闡釋。加強宣城歷史文獻的整理出版工作,組織開展宣城地方文獻目錄、地方文獻叢書的編纂和點校工作,深入發掘地方歷史文化精髓,消化吸收,推陳出新。
第三,保持昂揚斗志,弘揚光大譜新篇。一是在教育普及上再發力。突出參與度這個基礎,鼓勵宣紙文化園、新四軍軍部舊址等文化景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引人入勝的文化服務活動,引導游客親身參與、親自體驗,實現從“有意思”到“有意義”的認同升級。要狠抓認可度這個關鍵,以青少年、黨員干部、國家公職人員為重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通識課程納入國民教育、成人教育、黨校教育中,在不斷學習中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要善用新媒體這個廣闊平臺,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建立線上展示平臺,讓人們更便捷學起來、用起來,進一步激發社會大眾的文化興趣。二是在文藝創作上再突破。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故事、歷史人文故事,創作反映地方人文歷史和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充分展現山河之美、歷史之美、人文之美。要以正向激勵提升文藝創作熱情,完善專家評價、群眾認可和市場檢驗相統一的評價機制,營造優秀人才、優秀作品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要以扶持引導促進活力迸發,健全創作生產傳播激勵機制。依托新媒體平臺,推出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網絡文藝表演等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原創精品。要加強內容編排和表達呈現,做到在內容上有亮點、在表達上有特色、在情感上有溝通,真正讓平時沉悶、不能語、“高大上”的傳統文化更接地氣、既“活”又“火”。三是在展示傳播上再提升。加強文化展示,以名家說、評、誦、繪、拍等形式,多渠道展示文化的發展脈絡、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追尋文化根脈、定格文化記憶。融通多媒體資源,借力央視和省級衛視專欄節目,強化安徽文化專題宣傳,提升宣城地方文化的辨識度。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深化與海外華文媒體合作,擴大境外媒體“朋友圈”。
(作者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