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 · 黨代表說”廣播電視宣講(十四)
時間:2022-11-17 來源:“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 作者:
編者按
橙黃橘綠,丹桂飄香;九州同慶,四海歡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0月16日至10月22日在北京隆重召開。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講師團、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黨代表說”廣播電視宣講,邀請安徽省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分享親身經歷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的大會盛況,分享親耳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的報告的心得體會,分享見證過去5年工作和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的深刻感悟,分享展望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宏偉藍圖轉化為美好現實的堅定信心,著力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合到崗位中、體現到行動上、具體到實踐里,滿懷信心豪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安徽力量。
從11月1日起,“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黨代表說”廣播電視宣講,在“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總書記思想在安徽”頻道,安徽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FM103.6上午8:00、中午12:00、下午18:00及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相關欄目播出,可通過“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學習強國”APP——電臺——聽廣播——安徽之聲、安徽衛視ATV客戶端——直播——廣播——綜合廣播、安徽衛視在線收聽收看。
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譜寫現代化美好安慶建設新篇章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張祥安,現任安慶市委書記。今天由我來宣講“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譜寫現代化美好安慶建設新篇章”。
這次有幸以代表身份參加黨的二十大,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感到心潮澎湃、精神振奮,深受教育、備受鼓舞。黨的二十大報告把高質量發展明確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凸顯了發展質量的全局和長遠意義。我們將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加快推動安慶高質量發展,以實干實績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
一是搶抓區域發展新機遇。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安慶位于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長三角中心區27個城市之一,既負有承東啟西之責,又兼有左右逢源之利。我們將緊扣聯動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區域重點城市定位,加快構筑大通道,謀劃實施一批重大交通項目,構建江海聯運樞紐、“米”字型高鐵樞紐;加快打造大平臺,推進安徽自貿區安慶聯動創新區建設,提升安慶綜保區等“國字號”平臺能級;加快推進大協作,推動省級以上開發區與滬蘇浙園區開展緊密型合作共建,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更加積極有效承接周邊五大省會城市的輻射。
二是構筑產業發展新賽道。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安慶是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石化、輕工產業一直在全省舉足輕重。重振安慶工業,建設制造名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堅持工業立市強市,全面實施“一十百千”產業培育工程,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助力安慶石化向千億企業進發,打造汽車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等千億產業集群;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聚焦“產學研金、診療養管”,高標準建設“雙生谷”,打造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完整產業業態,構建新的增長引擎。
三是塑造人才支撐新優勢。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資源是安慶最大的優勢,也是安慶發展最強的動能。我們將堅持“內搭平臺、外聯老鄉”,持續辦好宜商大會、“唱黃梅·興安慶”圓桌會議、院士專家懇談會等重大活動,打響“滿宜辦”營商環境品牌,吸引更多安慶籍人才“鳳還巢”;堅持“才聚安慶、宜禮相待”,實施宜城戰略帥才、產業英才、青年俊才、菁英學子“四大計劃”,做實做活市人才發展集團,建設區域性人才強市,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盛會聚人心,藍圖催奮進。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帶領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堅定不移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安慶新的更大貢獻!
宣講代表
張祥安同志,現任安慶市委書記,安慶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共安徽省第十一屆省委委員,黨的二十大代表,安徽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先后在省江南產業集中區和市縣黨委政府工作,政治立場堅定,領導經驗豐富,工作思路清晰,統攬駕馭能力強,善于改革創新,勇于擔當作為。在安慶工作以來,團結帶領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圍繞“進百強、上臺階”發展目標,銳意改革、真抓實干、奮勇爭先,聚力打造聯動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區域重點城市,加快建設“五大宜城”,奮力譜寫現代化美好安慶建設新篇章。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講師團、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張緒梅 高林
執行編輯:柏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