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賡續紅色血脈,凝聚接續奮進偉力
——黨員干部群眾話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感悟
時間:2022-07-04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昊魁 劉華東
驕陽似火,綠意正濃。6月的一天,北京市海淀區居民侯本才一大早就乘坐公交車,來到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學習。
“太有意義、太震撼了。看不夠,看了還想看!”參觀學習中,侯本才難掩心中激動,“我是一名黨員,看了展覽更加體會到黨的偉大。新時代,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我們黨、國家和人民的明天會更美好!”
2021年6月18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正式開館。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這里,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并帶領黨員領導同志重溫入黨誓詞。
一年來,黨員干部群眾紛紛走進展館參觀學習。大家表示,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勇擔歷史使命,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柳建輝表示,走進展館學習參觀,“能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學習回望黨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和輝煌成就,更加深刻體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使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站在南湖紅船復原景觀前,北京市房山區燕山工委組織部副部長鄧國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一艘小小紅船到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一代代共產黨人不懈奮斗、不怕犧牲,團結帶領人民書寫了氣勢恢宏的壯麗史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讀著展廳內革命烈士趙一曼寫給兒子的家書,來自山東省煙臺市的參觀者孫成玉忍不住抹眼淚。這是孫成玉和妻子馬衛紅第二次參觀展覽。
“看著展板上陳樹湘、楊靖宇、孔繁森、黃文秀等許許多多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獻出寶貴生命,十分讓人動容。世界上沒有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一誕生就把‘人民’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連。”孫成玉說。
長征路上3名女紅軍“半條被子”的故事、雷鋒雕像和雷鋒日記、脫貧攻堅數據圖表、抗疫中的紅色隊旗和黨員請戰書等,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塊塊展板,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參觀展覽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徐川表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牢記初心使命,潛心教書、用心育人,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初心連著民心,初心贏得民心。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主任、教授王小鴻說,中國共產黨干革命、搞建設、謀發展,都是為了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展覽濃墨重彩反映黨的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時代楷模、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老馬工作室”負責人馬善祥說很受教育。他表示,對全面展示黨的創新理論的思想偉力印象尤其深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立足中國、引領時代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極其重要的一點就在于這一科學思想的指引。平時我在做群眾工作時,特別注重學習、宣講黨的創新理論。今后,我會更加努力把學習收獲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馬善祥表示。
祝融號火星車、“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墨子號”量子衛星等,一件件復原模型、實物展品彰顯著新時代科技進步的澎湃動力。“近年來,我國涌現了一大批全球領先的科技成果,屹立于世界科技大國之列。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努力解決‘卡脖子’難題,每一名科技工作者都應牢記在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眭紀剛和父親一同參觀后激動地說。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清華大學新雅書院2021級本科生李倍良在體驗“4D+6面”互動項目《長征》后感慨地說,長征這條紅飄帶是無數紅軍用鮮血染成的,偉大長征精神是革命先輩用生命鑄就的。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青年一代要加倍珍惜、努力學習、增長本領,將中國共產黨人鑄就的一系列偉大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奮力走好新的長征路。
薪火相傳書寫新篇章,銳意進取奮進新征程。廣大參觀者表示,要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張緒梅 高林
執行編輯:柏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