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學習領會習近平關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
時間:2022-06-25 來源:宣城日報 作者:汪慶玲 袁青垂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寫入“十個明確”。深刻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內涵和要求,對于我們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深刻領悟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唯物史觀的結論,是在理論層面所進行的科學闡述。蘇聯所進行的社會主義實踐則是從制度層面將共同富裕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初步嘗試,最后以蘇聯解體而終結。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把共同富裕一步步變為現實過程的探索,則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
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是在“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基礎上,實現“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階段,是一場以生產力變革為基礎、以社會形態躍升為實質,以縮小貧富差距為標志的社會變革。“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是在與共同富裕以往所取得的成效相比較下的更高要求,是為基本實現共同富裕打基礎的必然要求。
(一)從客觀方面來看,物質、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基礎。
一是表現為物質上的富裕,衣食住行等物質極大豐裕,工農產品供應充足。二是表現精神文明獲得同步發展,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如期建成,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豐富健康。
(二)從主觀感受上看,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關鍵在“共同”。
共同富裕的基礎雖然是客觀的,但共同富裕的主觀感受則多是比較出來的。一是縱向比較,與自己的過去比;二是橫向比較,與其他比差距;三是與自己的期望值比,看心理落差。所以要增強老百姓共同富裕的主觀感受需要從三個方面去著手。在期望值方面,既要樹立目標愿景,調動全體人民參加實現共同富裕的積極性和信心,也不能說過頭話、吊高胃口,防止心理落差過大。在生活水平提升方向,老百姓的生活品質與經濟社會數量指標要同步提高,否則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主觀感受差。在縮小差距方面,通過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等舉措,使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衛生健康保障更加健全、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生活品質大幅度提高,從縱、橫兩個方面共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三)從本質上看,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核心在于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共同富裕這三十年,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發的新發展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關鍵階段。在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的同時,我國社會形態和社會結構也將發生深刻變化,突出表現為將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向全面均衡發展提升,橄欖型社會結構將加速形成。
其次,共同富裕以“人”為終極發展目標。共同富裕實現過程中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涵蓋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活力不斷釋放,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人民在發展中共同奮斗,共建共治共享,從而實現更高質量更高品質的美好生活。共同富裕,必須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不斷地、逐步地實現人對自身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個體品質、行為方式的超越與發展,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基本要求
(一)夯實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基礎——高質量發展。
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沒有扎扎實實的發展成果,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就無從談起,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持續增加社會財富是硬道理。現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解決新矛盾需要新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化解新矛盾的發展,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二)把握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核心——效率與公正的均衡狀態。
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提高效率,促進公平、實現共享都是其中應有之義,關鍵是要處理好效率與公正的關系,使之達到合理的均衡狀態。習近平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要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即使將來發展水平更高、財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過高的目標。習近平的這段論述為正確處理效率與公正的關系提供應遵循的基本準則,即“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三)做大共同富裕的“基本盤”——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既是促使社會結構向“橄欖型”發展的需要,也是增加發展新引擎的需要,必須多措并舉。首先,穩住高校畢業生群體、專業技術人才群體、中小企業主等創業致富的重要群體,通過深化改革幫助他們擴大經營、持續增收、不斷發展,使之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堅力量,并推動他們向高收入群體發展。其次,激勵高收入階層進一步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水平提升,都需要有更多的投資、更多的研發投入,需要提供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從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一切都離不開高收入階層的進一步發展。第三,全面激勵創新創業。強化產權保護的法治環境,健全各類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健全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機制,全面激勵創業創新,充分激活并引導高端要素投入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建立創業保障機制,讓創業創新失敗者不至于因創業失敗喪失穩定的生活,創業失敗不失志,有東山再起的勇氣和信心。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緒梅 高林
執行編輯:柏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