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打通理論宣講“最后一公里”
——淮南市“百人巡回宣講團”宣講紀實
時間:2022-06-15 來源:淮南日報 作者:趙明康
淮南市“百人巡回宣講團”成立于2018年1月,目的是充分發揮全市理論優勢和人才優勢,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最基層。近年來,作為全市的宣講品牌,淮南市“百人巡回宣講團”通過一系列的宣講實踐,為廣大干部群眾宣傳闡釋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打通了理論宣講“最后一公里”做出了積極貢獻,獲得了社會廣泛好評,極大地激發起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建設現代化美好淮南的熱情和干勁。
市委“百人巡回宣講團”由市委宣傳部牽頭成立,市委講師團抓好日常工作。宣講員由各單位推薦,并組織考察,著重考察政治品格、理論素養和業務水準等方面,最終遴選了96名。有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有各級黨校、高校的專家學者,有優秀共產黨員、道德模范,有企業負責人,有鄉鎮基層干部。為適應當前理論宣講工作的需要,我們在“百人巡回宣講團”的基礎上,組建市級專家宣講團、青年講師團、英模宣講團、巾幗宣講團、百姓宣講團。目前,市級宣講員達120余人,分成8個小組,每組確定1名組長和1名聯絡員。
1.建好隊伍,解決“誰來講”。一是將有關領導干部納入宣講隊伍。吸納了部分理論水平較高的領導干部擔任宣講員,在宣講中,結合項目建設、安全生產、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等工作,講政策、講知識、講方法、講經驗,實現宣講內容的豐富性與實踐性。二是將“五老”納入宣講隊伍。發揮“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個人影響力,以本地歷史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角度,生動講述親歷參與的革命歷程、勞動場景和建設故事。三是將道德模范和先進人物納入宣講隊伍。道德模范和先進人物作為宣講員,結合自身先進事跡,深入學校、企業、鄉鎮傳遞社會正能量。比如,在黨史宣講活動中,邀請獲得市級以上表彰的優秀共產黨員參加百人巡回宣講團。
2.搭建平臺,解決“在哪講”。一是把陣地搬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先后組織30多名宣講員,分別走進全市8個縣區的32個鄉鎮(街道)、96個村居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宣講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黨的惠民政策等,把講臺從會議室搬到田間地頭、群眾身邊,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凝聚思想力量。此外,宣講員還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懸掛橫幅標語、鄉村“大喇叭”等方式,推動黨的理論政策入腦入心。二是把陣地搬進“道德講堂”。每年開展專題宣講達500場次,百人以上規模道德講堂宣講近100場。通過講授身邊的好人好事,傳承好人的道德力量。介紹先輩們的革命事跡,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從中汲取新時代的力量,繼承革命先輩忠誠、奉獻、奮斗精神,薪火相傳、砥礪前行。三是把陣地搬上新媒體。用活網絡媒體,通過“微宣講”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群眾身邊的小事小情,提高理論宣講效果。及時學習掌握最新的中央精神和理論熱點,提升自身理論水平。同時,積極搭建新媒體平臺,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央和省市重大決策部署,實現理論知識及時學、隨時學、時時學。
3.創新形式,解決“如何講”。宣講團圍繞基層干部群眾需求,每年組織開展一系列主題宣講活動,持續打造市級宣講品牌。一是在內容上突出群眾需求。通過基層單位上報宣講專題、開展調研座談、邀請專家進行分析論證等方式,對基層的意見建議進行匯總研究,制作下發包含30個學習專題的理論學習“菜單”,基層單位可以根據理論需求進行“點單”,由宣講員進行“配菜”,實現理論輔導的“供需”對接。二是在形式上突出“面對面”。2019年以來,宣講團指導組建了市級專家宣講團、青年講師團、英模宣講團、巾幗宣講團、百姓宣講團等5個專題宣講隊伍。目前,市級宣講員達120余人。通過把講堂搬到街頭巷尾、學校課堂、公園廣場、社區樓棟,開展小型化、院落式、一對一宣講,說百姓話、拉百姓理,在面對面、心貼心的互動交流中把理論政策講“實”、講“透”。三是在運作上突出制度化。建立了過程管理、情況通報、信息交流、經費保障、效果反饋等一系列機制,確保宣講制度化、常態化開展。
4.貼近實際,解決“講什么”。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設計宣講內容,開展“菜單式”“點播式”“互動式”宣講,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講。一是聚焦宣講內容。針對企業家,重點講淮南發展面臨的戰略機遇期,使他們更好了解自己的發展環境;針對機關的領導干部,重點講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樹立領導干部正確政績觀;針對大學生聽眾,重點講關于五大發展理念的創新,樹立當代青年全新的發展觀;對于下崗職工、困難群體,以宣傳黨和政府的幫扶政策為主要內容,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二是圍繞重大主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舉行大型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邀請各級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人物當宣講員,宣講自身的典型事跡。圍繞“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節日,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邀請老黨員、老戰士現場介紹革命英烈的豐功偉績,讓干部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三是借助先進典型。依托“道德講堂”,圍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內容,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達到“身邊事教身邊人”的目的。結合“道德模范”“淮南好人”“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以民間“小角色”來組成宣講“大隊伍”,現身宣講自身事跡。堅持以群眾為主角,努力把群眾關心的問題講清講明講透,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學先進爭先進的干事創業熱情。
5.創作節目,解決“難理解”。我市近1000支的文藝演出隊,常年活躍在廣場舞臺和田間地頭,宣講團充分利用這支隊伍,指導他們學習國家大政方針,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把黨的理論傳到千家萬戶。一是認真謀劃排節目。加強與縣區文化部門、文聯等單位的溝通合作,組織創作、提升一批具有理論教育功能的三句半、相聲、小品、舞蹈、歌曲、朗誦等文藝節目,豐富理論宣講載體。二是選好時機演節目。結合社區群眾文化展演、“三下鄉”、百姓巡回宣講等時機,做好展演工作,在給廣大群眾帶來歡樂的同時,也讓黨的理論和各項方針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三是強化保障用節目。積極推薦優秀理論文藝節目納入各級文化惠民工程和各類文化獎項評選,保持基層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推動文藝創作良性發展。
責任編輯:張緒梅 高林
執行編輯:柏堯